深海100000米以下生物_深海生物三大隐忧 深海恐成“生命荒漠”

发布时间:2017-02-26   来源:自然之谜    点击:   
字号:

【www.921716.com--自然之谜】

克莱尔·露芙安

深海鱼160年才长到40厘米,过度捕捞使其快速减少

98%的深海生物会发光

“除了南极洲和北冰洋,其他大洋我都下潜过了。”初见克莱尔·露芙安女士,她就自豪地向记者介绍自己的“威水史”。2001~2006年,她先后挑战各大洋的深海,并与美国、法国的科研人员合作,取得深海中洋脊、深海平原、海底峡谷附近、海山、中层水域等区域的宝贵影像,有些更是在深度为6500米甚至7000米的海沟拍摄的图片。她发现,其实深海并非生命的禁区,相反,这里是生命的“神秘国度”。

太阳光难以抵达深海,那里本应是漆黑一片的空间,但98%的深海生物或者是通体发光,或者部分器官发光,而发光的颜色,或是蓝色,或是绿色,最少见的是红色,这使得深海在某种程度上显得气氛有点“灵异”。加上深海之中,生物的密度并不大,这些发光的亮点看起来不会像“漫天繁星”般璀璨,相反,这些亮点稀稀疏疏,时近时远,有点像“流星雨”。

这些深海生物光有什么作用呢?克莱尔·露芙安认为主要是用来捕食。看过电影《海底总动员》的读者一定对里面那条叫尼莫的小鱼印象深刻。尼莫其实是深海中“鮟鱇鱼”的化身,“鮟鱇鱼”长有魔鬼般的尖牙利齿,头顶却有一个钓鱼竿状的发光器官,捕食时,鮟鱇鱼在深海中晃动这根发光的“渔竿”,其他鱼类看见发光体就会前来看个究竟,但是往往不等它们看个明白,鮟鱇鱼魔鬼般的尖牙利齿早已将其卷入腹中。

深海也非万籁俱寂。由于深海鱼类的声纳系统相当发达,往往靠发声定位,因此那里反而是嘈杂的世界。克莱尔·露芙安介绍,有这样一个经典的笑话:冷战时期,美国人的潜艇首次潜至太平洋的某一处深海,他们突然听见巨大的“咔嚓咔嚓”声响,美国大兵顿时莫名地紧张起来,因为那声音就像是坦克履带的声音,难道苏联人发明了深海坦克可以攻到美国家门口?后来他们才发现,原来是一大群深海蟹干的“好事”,它们需要通过摩擦大钳子发出声音来定位,加上声音在深海中传播比在空气中更快,因此声音听起来更洪亮。#p#分页标题#e#

三种深海生物从未被拍摄过

在深海中温度并不低,在0~2摄氏度之间,但是拍照却犹如太空漫步般艰难。克莱尔·露芙安说,深海中水压很大,人必须待在潜水器中操作相机,但是相机受温度和水压的影响,通常要调整很长的时间方能工作。而调整相机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更长的等待是让深海生物在相机前留下“惊艳的瞬间”。一般情况下,潜水器发光,会吸引一些趋光性的深海生物前来,但是这些生物比较警惕,会围绕在光源两侧或者在后面游动,加上深海生物本来“生活节奏”就很慢,因此很难拍到其正面照片,即使拍到了,也可能美感不够。一般来说,在深海生物的眼睛对着相机的瞬间按下快门,拍出的照片是最生动的,但这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

有一些避光性的深海生物就可能一辈子都撞不到了。据克莱尔·露芙安的了解,目前至少有三种生物此前从未被人在深海拍摄过,因为一看到潜艇的灯光,它们就逃开了,第一种是独树须鱼,这种鱼的特征是头上有纤细的触角,两眼之间还有一个凸起;第二种是可怕的角高体金眼鲷,它有着“骨感”的相貌,其大牙给了它“尖牙”这个名字,而其可怕的外表则让它得到“食人魔鱼”这样恐怖的英文名字;第三种是疏刺角鮟鱇,它有着巨口和发光诱饵,悬在头的前面充当“钓竿”。

“玻璃动物园”:

水下200~600米的动物大多通体透明

在人类眼中,深海环境恶劣,但在深海生物眼中,那里是它们的家园,并对其恋恋不舍。科研人员发现,由于海洋深水层和浅水层在压力、温度、盐度、光照以及含氧量方面的差异,深海生物不可能在海面存活。

以水下200~600米的海域为例,它被称为“玻璃动物园”。这个区域在人类眼中已经是一片黑暗的世界,水从四面八方袭来,极其恐怖,但深海生物在此却能感应到光线,并且,在这个区域,食物比更深的海域丰富,因此它们在此安家落户虽有风险,却是利大于弊。为了避免反射光线招来“天敌”,这个区域的深海生物的求生战略是保持透明的躯体。

#p#分页标题#e#

科研人员在200~600米海域调查的时候惊讶地发现,这一水域凝胶状生物占有很大优势。凝胶状生物适应了没有任何阻碍的生活,它们的身体大部分由水组成,含水量高达98%,因此人类用拖网打捞这些生物的时候,往往捞上来时已经变成无法辨认其形状的黏液。在单位体积生物数量方面,凝胶状生物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物种,它们之中就有地球上最长的生物,如巨型管水母(Praya dubia),其身长可达50米,而Apolemia管水母可长达100米。

深海生物三大隐忧

隐忧之一:过度捕捞使深海生物遭遇灭顶之灾

深海调查发现,在洋流因为地壳释放活动而增强的栖息地,聚集着比毗邻的深海平原更多的生物。深海珊瑚礁就在此类地方生长。深海珊瑚与热带的浅海珊瑚一样,会形成非常复杂的生态系统,由此成为深海生命“储存槽”。科研人员发现,各个大洋中,目前只有5%的海底被绘制成海图,估计尚有1300万~3000万之间的物种尚待发现。

但人类的拖网船已经给深海生物造成灭顶之灾。拖网船马力强大,足以磨碎海山。拖网船所过之处,海底就像被刮了一次,而在拖网船扫过之前,那里还是有着万年历史的生命聚集地,呈现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

深海物种是长寿的,它们生长缓慢,在其生命周期晚期才达到性成熟,其繁殖后代的数量也较少。这种“天性”决定了它们容易受到过度开发的破坏。如一条体长40厘米左右的深海鱼,往往要160年才能长这么大,人类过度捕捞,正让深海“面临不能承受之痛”。

隐忧之二:深海开发破坏海底环境

目前,人类已经到了保护深海生物最为关键的时刻。克莱尔·露芙安说,例如东方人喜欢吃鱼翅,一天全球有30万条鲨鱼被捕杀,由此造成过去50年内,鲨鱼减少了八至九成,而科学家在格陵兰岛东边、苏格兰北边、挪威西边的海域调查发现,在过去的10年中,深海鲨鱼已经减少了八至九成,可见深海鲨鱼消失的速度比浅海的更快。为此,不久,联合国可能出台限制拖网作业的倡议。

更令人不安的是,近30年来,人类对深海的索求依然在继续。如伴随着人类工业的发展,人类对稀有金属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而稀有金属在海底的蕴藏量相当丰富,因而很多国家已经开展深海领域的调查,而这必将带来更大的灾难。并且,目前竟然没有任何国际盟约或法律来保护涵盖地球2/3面积的公海区域。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一个深海领域的开发工程已经造成了深海海底的污染,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可能让珊瑚在30年内消失。#p#分页标题#e#

隐忧之三:深海温泉生物“伤不起”

当地球裂谷附近的构造运动引起深海火山活动时,深海火山口会喷出含硫化铁的黑色烟雾,俗称“黑烟囱”,其附近温度可达400℃,由此,深海活火山周边也就成了深海温泉。在深海温泉周边,如位于太平洋水深2500米处的大陆边缘处,科研人员能发现血一样红色的管状蠕虫,还有正在觅食的似幽灵一般的青白色螃蟹和鱼儿。此前,人类普遍认可食物资源以及生物分布的一个重要规则是要有水和氧气,但这个发现颠覆了这一认知。继深海温泉之后,人类又在深海发现了其他化学合成环境,如甲烷“冷”渗漏之处及鲸类残骸周边均有生命存在的现象。由此,人们认识到,氧气并非生命的必需品,某些生物能利用硫磺或者甲烷进行代谢。

研究者同时发现,深海温泉周边的生物多样性很低,只有约600个物种,但数量很庞大。这决定了深海温泉周边的生态环境是相当脆弱的,一旦深海温泉消失,这些生物也随之消失,让人慨叹“伤不起”。

本文来源:http://www.921716.com/ziranzhimi/5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