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屏化石村】(图)化石为村——地球相册里的居民

发布时间:2017-01-09   来源:世界之最    点击:   
字号:

【www.921716.com--世界之最】

古堡迷巷

七千多年前,中国人开始建盖土木结构的房屋,居所的精雕细琢彰显着人类文明步步繁荣,之后随着世界工业革命轰轰烈烈行进,人们搬进了钢筋混凝土线条简单的住宅。可是,在云南红河州石屏县南部的大山中,却有一座用三亿多年前的化石建盖的村庄,至今仍然村烟袅袅、生机勃勃。怀揣满腹疑问,我们走进了这座神秘的“化石村”。

化石建盖的烤烟房

人们为什么要用化石盖房子?

化石村真名叫老旭甸。古时此地原始森林浓密,土著的哈尼人和彝族朴人常见野生熊出没,故称其为老熊地,后改为老旭甸。记者从石屏县城驱车一路向南,经过两百多米的河谷,再爬上两千多米的山脊,翻山越岭来到牛街,热心的村民给我们指路:“右边岔路进去十多公里就到老旭甸了。”进村的路是刚修好的弹石路,盘山而行二十分钟就到了老旭甸村。只见绿树掩映中一座建筑形式像彝族土掌房的土黛色村庄,像一朵大山里的蘑菇,安静的生长在崇山峻岭。

公路铺设到村子上方,拾级而下进入村子,刚入村口,就见几棵从石缝中生长出的参天龙树和一座座错落有致的由化石堆砌而成的房屋,被岁月和炊烟染上黛色的化石墙体凹凸不平,一块块化石已经在几百年的风雨中交相融合成一个整体,平整的屋顶层层相连、左右相通,整个村庄就像一座古老而巨大的城堡,沉默的隐藏着无数秘密。穿行在化石村迷宫般的巷道里是件奇妙的事情,房屋墙上、猪圈、鸡圈围墙上随处可见或完整或断裂的树叶、树枝化石,就连叶脉树皮的纹路也都清晰可辨,偶尔还可以发现蚌壳、螺壳之类的腹足类动物化石。

正值收烟时节,一位老乡抱着烤好的金黄烟叶准备出门时,看见我们一行拍照的拍照,摸索的摸索,还有人拿着放大镜趴在墙上一副科学家的模样,老乡质朴的笑着邀我们进家坐坐,说近年来像我们这样来村里看化石的人渐渐多起来。进到老乡门里的一霎,门外的炎热酷暑仿佛是另外一个世界。屋里凉爽却不潮湿,屋外收烟的热闹说笑声也完全听不到。老乡姓周,而且据说这个村所有人都姓周。记者问周大哥,为什么周围有建筑常用的青石不用,要从隔壁山搬化石来盖房子呢?周大哥说,这里的化石质量轻,但却有隔音隔热、透水透气、冬暖夏凉的特点。村里有人家要盖房子时,全村会一起出动帮忙去村子东面的化石山挖化石,然后用化石山的土和成灰浆用作墙体化石间的粘合剂,看上去像水泥质地的房顶也用这种土捶打夯实成平整光滑的平台,平时可以用作打场晾晒粮食,也可以变成红白喜事的餐厅。而化石墙经过年年岁岁的风化等变化,会越来越紧密坚实。周大哥自豪的说:“我家的房子已经住了四代人80多年,旁边不远处有人家盖过土木结构的房子都倒了但我家化石房还纹丝不动,越越来越牢固,现在村里最老的房子有近200年了,虽然墙体有些倾斜,但仍然十分牢固,再住几百年都没问题。”

老旭甸家史

彝族聚居地中的汉族村寨

从周大哥家出来,我们继续一路走一路惊叹,同时又生出另一个疑问:在牛街镇这个彝族占总人口93%的地区,为何有化石村这样一个汉族村寨,而且村民全部姓周?老旭甸的村民并不惧生,都热情为我们指出自家墙上的奇特化石,但对于如何解答我们心中的这一疑问,村民们为我们引荐了老村长周保强。老村长满头银发,身体硬朗,讲起村里的故事声音洪亮,还拿出老旭甸家谱给我们细细讲解。据老人家谱记载:老旭甸村人远祖是江苏吴县人氏,明代洪武年间,周氏祖先随朱元璋灭元大军南征来到石屏。汉人进入石屏,带来了中原民俗,也带来科举之风,石屏文风日盛,科举人才辈出,周氏的七世祖周绍禹就是万历年间进士及第,时任临安知府。绍禹公生九子一女,家资颇丰,购得山头十二座,分赏给子女,老旭甸山头分给了三子周良宾。分得山头后,周良宾仍然在临安居住,但寿终正寝时要求其妻及子云树将其安葬老旭甸,周云树来到老旭甸时,旭山是一片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他立下“分粮不分山”的规矩,四百余年来周氏家族一直遵守“土地各挖各有,粮食各种各吃,山属集体所有”的条约,并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在村后山立起“封禁碑”,明确刻录着要求老旭甸人保护森林的条条款款,及对盗砍、焚林等违约行为的处罚规定。

周保强告诉我们,老旭甸现在仍沿用这些条约保护着村后的森林。老旭甸家谱中还记载,自从周云树来到老旭甸,就开始用化石建盖房屋,延续至今已是周氏第25代人。如今,老旭甸村有78户268人,虽然新建起了钢筋混凝土的学校、村委会等建筑,但大部分村民仍然世代居住在化石建盖的房屋里。

完整的树叶化石

树叶化石

化石山是怎么形成的?

化石村所在的牛街镇位于石屏县南部,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和汇集全县最低259米、最高2551米海拔的特殊地理特征,境内立体气候明显,矿产资源丰富。2007年牛街镇政府曾请云南省化石研究保护协会对化石村的化石做过鉴定,根据云南省化石研究保护协会化石评估鉴定专业委员会出具的鉴定报告,化石村的化石距今已有3.75亿年, 有珊瑚、苔藓虫、腹足类三大类, 以及距今0.3亿年的芦苇茎杆化石外模。均为云南较常见的化石,不属于具有特殊意义、需要保护的化石种类,但由于化石本身的珍稀奇特性,其制作的化石工艺品具有较高投资收藏价值、科学价值和工艺价值,且附近的甲乙己村委会、那刀村委会也都有化石山,能够提供丰富的化石原材料。

与记者同行的王访贤是石屏县一中高中部地理老师,八十年代毕业于云南大学地理专业后任教于石屏一中。看过评估报告后,王访贤老师推断:“我们在化石村常见到的山毛榉科植物属于裸子植物,是一种高等植物。它最早与“头足类”带壳动物,最晚与两栖类、爬行类动物一起出现在地球上。那时候地球上已经有了繁茂的大型森林,而且雨量相当充沛。3亿多年前,地球发生了大洪水淹没大片森林,大小植物被连根拨起,大小树叶、树枝干相互攀缠顺流而下,被冲到浅滩、湾叉搁浅,形成一道屏障,成为下次洪水堆积植物残骸的地方。洪水消退后,这里就形成一座植物残骸丘岭,经过长期的地质变化,这些丘岭有的逐渐埋入地下变成煤矿,而有的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化石山。”听着王老师的讲解,地球亿万年轰轰烈烈的沧海桑田、造山造海活动仿佛电影快进般在眼前播放,而人类的出现和发展,在这部地球的电影中只是正在放映的几秒钟,下一秒里也许我们就变成了被另一种新兴生命体研究的化石。

随便上到一家屋顶就可以逛遍整村

看不完的神奇,说不尽的秘密

在牛街镇这样水源奇缺的地区,化石村上下却有两股龙潭清泉汩汩而出,一眼出热水,一眼出冷水,泉水清甜,滋养着这方水土上的万物生灵。

在化石村后绿树丛中,藏有一块近200平米的大石板,石板顶端有一道1米宽、5米长的石槽常年积水,村民们说这是天马喝水的地方,石槽边上有一块被称作“响马石”的大石头,用石头敲击会发出通透的“铛铛”声,能够传出五十米开外,周边几块大石头根据厚薄不同,也可以敲击出不同音阶,五音齐备。老村长周保强说,以前召集村民时,只用敲击“响马石”,村民们就会来到大石板聚集。几百年来,“响马石”已经有多个一寸来深的光滑凹槽。

在化石村村口龙潭边有一幅化石包榕树、榕树包化石的奇特景观,村里老人说,这里原来是一道有百年历史的村庄化石围墙,榕树从化石缝中长出,长大后龙爪般的树根又包裹了化石。老旭甸人就像这棵榕树,来到这片深藏于崇山峻岭的化石山中繁衍生息,他们开荒挖地挖到化石,挖到一个文明开始以前的世界,但这个世界并未消亡,它以化石的存在形态,讲述着远古生命的故事,那是我们的曾经,也是我们的未来。

本文来源:http://www.921716.com/shiijezhizui/4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