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下落之谜被揭开]建文帝原来是矫诏即的位

发布时间:2017-11-24   来源:历史野史    点击:   
字号:

【www.921716.com--历史野史】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十日,朱元璋驾崩于大内西宫,享年71岁。遗诏内容很简单,除了说“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主要就是后事的简单安排。关于外藩诸王,遗诏说:“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要求亲王们在各自封国内“哭临”,不许到京师来奔丧。
  
  十六日,朱元璋入葬于早已建好的孝陵(今南京孝陵),谥曰高皇帝,庙号太祖——将来凡讲到什么太祖皇帝、高皇帝,都是这位老先生。
  
  朱元璋从死到葬,在短短6天内完成,一朝开国之君的敛葬似乎稍嫌促急了些,这为后来燕王指责建文帝不孝,留下了口实。
  
  上引遗诏出自清修《明史》,而《明太祖实录》并未收录此诏,因为朱棣根本不承认这有个诏书,即便有,他也一口咬定出于伪造,根本不可能是太祖真实意思的表达(这个真实意思,经他一搅合,算是只有鬼知道了)。
  
  朱棣甚至指责建文帝是矫诏即位。
  
  《太祖实录》在重修时,便顺着朱棣的意思来编纂,该书对朱元璋临死前的情节,是这么介绍的——
  
  乙酉这一天,太祖崩于西宫。太祖素来身体强健少疾,等到病发,仍然每日临朝处理政事,不倦如平时。但见病势渐渐加剧,焚香向天祷告说:
  
  “寿年之久近,国祚之短长,子孙之贤否,惟简在帝心,为生民福。”
  
  祷罢,即差宦官去北平召燕王还京。燕王接诏,立刻南下,刚走到淮安,被用事之奸臣矫诏阻还,然而燕王不知其为伪诏。
  
  太祖病体日沉,见燕王总不来,他不停地问左右:“第四子来未?第四子来未?”对其他的事,不置一词……
  
  要我说,这只是个故事,岂可当真?它讲朱元璋在临崩前,有召燕王还京之举。如果朱元璋此举意在令燕王继位,则与遗诏称朱允炆“天下归心,宜登大位”相违;如果他只是想念第四子,欲于阖目前一见,则同样与遗诏令诸王“勿至京师”的要求龃龉。故此,实录写入此节文字,必然要删除与其内容不合的遗诏。#p#分页标题#e#
  
  实录告诉读者,太祖皇帝平素身体壮健,发病了仍坚持上朝理政,直到快不行了,才开始考虑“子孙贤否”的问题,在请示过上帝同意后,即派太监持金牌、符验去召燕王来京。
  
  此处用的是“曲笔”,它虽没有明写召燕王何事,但通读上下文,便知是令第四子来承继大位的。而朱允炆皇太孙名分已定,这么写的目的是告诉人们,朱元璋临终又燃起易嗣之心,还是想把皇位传给燕王,而建文帝违反皇祖之命,阻回燕王,才是“矫诏”的篡逆行为——这是典型的贼喊捉贼。
  
  在这里,史官们喊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皇位本来就是我的!
  
  明朝的制度,是谁居皇太子、皇太孙之位,谁就是法定的大位继承人,拥有“储君”、“储贰”的大名分。国不可一日无君,太子或太孙是国之根本,相当于副皇帝,正主儿一旦“不讳”,将立刻由他接管国家最高权力,所以又称“国本”。朱允炆在洪武二十五年九月被立为皇太孙,至此已经6年。朱元璋既然身体健康,头脑清楚,没有发生老年痴呆的症状,怎么忽然在要升天时,把皇太孙撇在一边,试图另起炉灶,请燕王来添乱呢?
  
  燕王朱棣接莫须有之旨后,迅雷南下,却不想在淮安被“用事者矫诏”勒还。用事者,就是指在朝管事的人。朝廷管事的,应是皇帝,有了皇帝他还来管事,此人必属权奸。所以“用事”不是一个好词,一般都分配给太监王振、刘瑾、魏忠贤这些人,而朱棣所指,是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等建文帝的亲信大臣。
  
  这位“用事者”趁朱元璋病重,假传圣旨,将兴冲冲赶来即位的燕王撵了回去。而他的老父亲为奸臣蒙蔽,一直到快“挂”不住了,还一个劲地问:“老四来了没?老四来了没?”而皇太孙就奉侍在病榻旁,却“言不及他”,对国事没有任何的交代,只顾嗷嗷乱叫“老四来了没”,岂非精神病发作?幸亏史官老先生们还有“知止”之心,编到此处就刹住了,否则明太祖的后宫也要留下烛影斧声的千古谜案了!#p#分页标题#e#
  
  编造的东西总容易露出马脚,实录囫囵拉杂的记载经不起推敲,如它说朱元璋病势来得急,才命人去召朱棣,然而使者北行,朱棣接命后从北平南下,怎么也要一个月时间,待朱棣骑抵淮安时,皇太孙早已继位了。《明史》纂修官朱彝尊就指出,“谓用事者矫诏却还,当在是年之秋也”。而到秋天时,建文帝已迫不及待地对叔叔们下手了——燕王,你还敢来吗?
  
  以上情节在宣宗朝修成的《明太宗实录》里也略有涉及:
  
  太祖不豫,遣宦官召燕王。王已至淮安,皇太孙与齐泰等密议,诈令人赍敕书符验令王归国。太祖快不行了,问左右:“燕王来未?”连问三遍,无人敢对。
  
  情节与《太祖实录》大体一致,而细节有所丰富:将“用事者”坐实为兵部尚书齐泰,更指出“矫诏”出自皇太孙(建文帝)的指使。
  
  当然,胜者为王的“历史”,是不可信的。《明史》就没有采用这些内容,弃之不用,即是对其真实性的否定。
  
  事实上,朱棣直到占领南京前,从未对皇太孙继位的合法性提出过质疑,他数次给朝廷上书,皆称朱允炆为帝,自称为臣。他肆意篡改历史,都是在他登基后授意史臣所为,作为胜利者,他现在可以把躺倒的失败者当块毡布,随便擦他的脏鞋了。
  
  实录这么编写,意在指出,朱元璋真正属意的继承人是燕王,至死不渝。在《太宗实录》里,史官们还编造了这样一个故事:
  
  洪武二十五年四月,皇太子朱标薨后,朱元璋召侍臣密语——看官请看,又是一次被曝光的“密语”。我们不妨想象一下,不是经常有人给我们讲一些秘闻吗?言者装得神乎其神,好像是他专门指派中情局特工打探来的。其实呢,不过是些流言飞语,里面还夹杂了许多他自己的创作。
  
  且听朱元璋密谈时怎么说,他未开口先一声叹,然后缓缓道:“长孙允炆少不更事,而主器必须得人啊!”随即道出衷肠:
  
  “朕欲建燕王为储贰,以承天下之重,庶几宗社有托。”#p#分页标题#e#
  
  “若立燕王,将置秦、晋二王于何地?”
  
  翰林学士刘三吾先反问道,然后说:“且皇孙年长,可继承矣。”
  
  刘三吾所答,正是燕王“皇帝梦”的最大苦恼,太子虽死,他上面还有二哥、三哥呢,况且此时的皇孙已非童稚,而是风华正茂的少年了。
  
  太祖也觉这一关绝难克服,只好“默然”,但实录随之追写道:
  
  这天夜里,太祖焚香祷祝于天说:“后嗣相承,国祚延绵,惟听命于天。”于是立允炆为皇太孙。
  
  朱元璋在决大事时的焚香一祷,令人印象深刻。前文讲他病重时,也曾祷告于天,说了类似的话。这些情节实际上在暗示:太祖皇帝立允炆为嗣,实出于无奈,只好听天由命,但他相信法力无边的老天爷一定会做出最佳安排,将他最为心爱的乖宝宝老四燕王送上宝位。
  
  朱元璋一边花6年的时间用心栽培聪明仁德的皇孙,一边却在心里隐伏一个至愿,并不断祷告上天,请老天爷帮忙除掉皇孙,让他最喜欢的燕王即位,这不是很搞笑么!

本文来源:http://www.921716.com/lishiyeshi/12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