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图审中心](图)昆山出土了个“锯祖宗” 锯子不是鲁班发明的?

发布时间:2017-01-13   来源:考古发现    点击:   
字号:

【www.921716.com--考古发现】

 

  姜里遗址出土的带齿牙的玉璜。

  

 

  经过近三个月的抢救性考古发掘,一处距今约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在昆山市张浦镇浮出水面。前天,姜里遗址考古成果发布会在张浦镇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专家学者与会,充分肯定了此次考古发掘的成果及该处遗址的重大意义。据悉,此次出土文物种类繁多,其中磨刻有50齿牙的玉璜、蘑菇状的玉耳珰等玉器,这在长三角地区还是首次发现。

  长三角地区首现带齿牙的玉璜

  记者了解到,今年7月上旬,在张浦镇可园的规划建设中,在进行前期地块整治建设中发现文化遗物,经考古勘探调查,确认为一处史前文化遗址,文化堆积厚约1.5-2米左右,遗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左右。由于建设区域发现较多文化遗存,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工作从7月13日开始至9月底结束。

  记者了解到,姜里遗址就在此前已发现的赵陵山遗址南面约1.5公里处。姜里遗址分布在姜里潭东、西岛屿,东岳庙与后村以北,大直港以东以及大娄以西范围,总面积约9万平方米,其中心区文化堆积厚达2米以上。

  本次发掘面积共计700平方米,遗址文化堆积从下往上分别为马家浜、崧泽、良渚文化。分别距今7000到6000年,6000到5300年和5300到4000年。这三种文化不仅代表了长江下游原始文化的发展序列,而且一个遗址同时具有马家浜、崧泽、良渚三个文化时期的堆积绝不多见。

  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长丁金龙介绍说,考古队进驻后,首先在可园规划地块已开挖的一条宽约7-8米呈S形河道两岸,进行了踏勘调查,并发现包括马家浜、崧泽、良渚文化时期在内的大量遗物。在50多件陶器中有杯、罐、鼎、盉、甑、壶、盆、盘、碗、镯、纺轮等十多种器型,不少器物造型生动精美,如带有兽爪状把手的盉与觚形杯,以及形态各异的杯等,且纹饰线条流畅,大多呈几何状图案。此外还有玉璜、玉环、玉坠、玉耳珰、玉珠等12件玉器,除了做工精良的“工”字形玉耳珰外,一件边缘上有50个整齐齿牙的玉璜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这也是在长三角地区发现的首个带齿牙的玉璜。

  6000年前,古人如何从玉上雕出锯齿?

与普通玉璜不同,这块玉璜十分的特别,弧形的边缘上还均匀且整齐地刻着50个浅浅的小齿牙,样子既精致可爱,又高贵典雅,玉器的硬度向来是比较高的,在工具缺乏的6000多年前,在这么小巧坚硬的玉璜上精细地雕出这么多齿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那么古人到底是怎么雕的?为什么要这样雕?这也成了不少市民的疑问。

  对此记者采访了苏州市考古所的张队长,张队长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考古界,我们都对玉璜上的齿牙雕刻有着众多不同的猜测。有人认为是用金刚砂进行打磨的,因为金刚砂十分的坚硬,能和玉器抗衡。也有人认为是用鲨鱼的牙齿打磨的,因为鲨鱼的牙齿比较坚硬,在那个时代其也是一个打造硬物的好工具。”

  “5000多年前的先人也许已经掌握了用一种人工合成材料对玉石进行切割、打孔、磨制的技术。”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敬国教授一语惊人。据他介绍,这种人工合成材料一直被认为是由西方人在19世纪90年代才发明出来的。“如果这个结论可以证实,那么公布之时将会很轰动的。”

  “尽管齿牙是如何雕刻的还没有定论,但这种玉璜肯定是属于当时部落的女性贵族的。”苏州市考古所的张队长解释说:“这个东西是一件可有可无的装饰品,所以应该属于比较有社会地位的阶层,小一点的佩戴在脖子上,大一点的则缝在衣服或是挂在身上,都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本文来源:http://www.921716.com/kaogufaxian/4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