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教师_女考古学家到达无人区,古宅全是新石器遗址

发布时间:2018-11-03   来源:考古发现    点击:   
字号:

【www.921716.com--考古发现】

考古员发现一块圆边石块,疑为古人磨制的“石铲子”。

拿起铲子,将圆边石块整个挖出,捡起,她注视着,手中的这块石头沉甸甸,呈半圆形,中间厚边缘薄。

image.png

“特别圆!特别圆!”成婷平静了一会,向记者说道,石头形成的最初,是不可能这样圆的,所以它很有可能是古人用石头磨制的工具。“今天,我们沿着河谷观察,整条沟里的石头,磨圆度都不是特别好,这一块是目前发现最圆的,它不一样。”

image.png

接着,成婷将石块放在了铲子上,“你看!形状多像!这应该就是古代的石铲!”#p#分页标题#e#

“万老师,万老师!”她尖叫着,唤来领队万娇。

村民放牛寻得古人石斧

没有信号,没有电源,见不到一户人家,一行人每天徒步7小时,在野外扎营露宿,抵达筲箕塘。此次寻石并非突发奇想,是因为4年前的秋天,这发现过一个石斧。

发现石斧的,正是此次向导余家华的侄儿余友强。余家华告诉记者,那年,29岁的余友强和弟弟放着200多头牦牛,走到距离家40多公里的筲箕塘。突然,一头牦牛踩出了一块石头。余友强定睛一看,这块石头像斧头一般,便弯腰捡了起来。用衣袖擦去石头上面的泥沙,那确实就像石斧,“有打磨的痕迹,手柄的位置,痕迹很明显。”

余友强的家就住营盘山遗址旁边,此前就听说过石斧一类的东西,就把它背回家了。后来,余友强遇到了德阳登山协会的王晓弟,讲起了捡到石斧的事儿,“他非常感兴趣。”王晓弟说,当时正好德阳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在搜集这方面的资料,就让余友强带着石斧过来。#p#分页标题#e#

这枚石斧的出现,给考古专家带来了惊喜,一次研讨会上,经专家鉴定,这枚石斧来自新石器时代,而万娇就参加了这次会议。

采植

村民熟知山间一草一木

山的那头,张娇娇正跟随着67岁的余家华采集植物标本。

余家华是茂县茶山村的村民,读小学时,他从语文课本里读到《牦牛最会走危险的路》,记上心头。长大后,他发现,牦牛很喜欢到筲箕塘吃草,就自己掏钱,经合法程序买来炸药,为牦牛开辟出一条通往筲箕塘的路。1985年,他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地方,修建了一间不足十平方米的砖房,尔后从家到这,来回往返三十余次。

考古人员特请他来作向导。一路上,余家华带路,安排扎营点。他的腰曾受过伤,如今佝偻,但他依然帮着考古人背着70多斤重的背包。他身轻如燕,即使是石头不断松动的危险山路,也能跳着飞快走过。#p#分页标题#e#

“古宅”

靠山临河,疑是古人石屋

“1号石器距离石斧发现地不过几十米远。”成婷说,石斧发现地,就在一个类似古人生活居住地旁边。

顺着成婷的指向,记者看到了一块靠着山岩的平地。在这块平地里,她们发现了啤酒瓶碎片、钉子等现代人生活痕迹。触摸山岩,其中的岩石面依然会剥落,成婷认为,“此前应该更平整,更适宜靠着岩面搭屋子。”平地的前面,正是考古人员沿着寻石的沟渠。“当年,这北靠山,南临河,正是一个古代传统意义上的理想居住点。”

常年牵着牛儿穿梭在山里,富有野外经验的余家华也赞同生活居住地之说。他说,筲箕塘气候不适宜人居,但长着许多卖得起价钱的中药。于是,村里有人,会来到这里挖药,而他们搭建居住地的标准,正是这样的岩石面。在余家华的指引下,记者还在距离此地1公里远处,看到一个靠岩石搭建的岩屋,如今依然挂着彩条布。

筲箕塘的气候犹如变脸。山谷里,之前还明媚敞亮,到了下午4点过,突然就被大雾围绕,天色瞬间暗了下来。#p#分页标题#e#

下午5点,考古人员抱着7块疑似石器的石头,回到了扎营点。

近日,经确认,考古人员发现的石头确是石器,年代或为新石器时期,发现之地,很可能就是重要遗址。

本文来源:http://www.921716.com/kaogufaxian/20412.html